談到這裡,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對非天生瘋癲的產生機制進行一些探討。首先,瘋癲不是絕對的疾病,它只是一種狀態。當我們的一些負面的、痛苦的感受集中湧現時,例如焦慮、無助、無力感等,讓我們感受到某種與「常人世界」有些異質感時,便處於一種「弱瘋癲」的狀態。而當這些感受持續侵蝕著人的精神世界,直至人徹底失去覺察,便進入到「強瘋癲」的狀態,也就是一般意義的精神疾病。其次,從瘋癲的觸發機制來看,是因為人的無力與無能,也就是人遭遇到了超過他能力範圍外的事情,以他當下的能力無法應對。例如在最近很火熱的高考替考新聞中,很多人說當地有人因為上大學被別人頂替,後來人直接瘋掉。在一考定終身的時代,高考是許多人一生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當唯一的寄託被偷走,又沒有途徑能合法維權,人自然會產生面對現實巨大的無力感和無能感。在這一階段之後的進階層次,是人的無知與無明。無知與無明,是說人對自己問題的解決方法毫無概念,所以只能任由問題摧毀理性。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說某人「看得開」或者「看不開」,「看得開」的人比較可能沒有精神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在面對問題時,要切入到問題的癥結點。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高考壓力大,就直接告訴孩子:「學不下去就輟學吧,考不上大學直接工作也可以過得幸福。」這種家長或許有著某種曠達的人生觀,但是他看不到孩子在面對高壓的同時,也有想要成就大學夢的志向,家長的達觀可能會讓孩子徹底失去實現理想的機會,進而從普通的抑鬱狀態變成真正的瘋癲狀態。此時的家長即是無知與無明的。
《瘋癲文明史》 圖丨來源於網路
當我們瞭解瘋癲的基本因素後,整個社會都可思考一下如何面對這類「特殊文明」的存在,如果對他們一味地進行排斥,以暴力式、消滅式的態度對待瘋癲,也就是在以消滅式的思維對待另一種「我們」。現代醫學制定出一些標準,定義出「精神病」,再以醫學角度去治療「病人」的「病灶」,包括用電擊、切除病人腦部器官等方式,能真的解決問題嗎?史考爾在《瘋癲文明史》書中的最後說:「西方醫學認為瘋癲的根源在身體之內,這個賭注至今尚未見分曉。或許也永遠無法算清這筆賬。瘋癲是社會化的疾病,其成因真的能化約成生物學嗎?」從文化的層面看,如果我們對於「異常」只能「排斥」,認為要維持正常的社會運轉,便應該任由多數人對少數人進行專政式管理,那社會中的精神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正所謂「上醫治未病」,除了腦部器官損傷和遺傳性精神病等極端棘手的狀況,其他大多數「弱瘋癲」狀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心靈的修養,在「未病」階段即展開探索。在個人層面,要對自己的精神保持覺察,透過修心養性,對人生的諸多問題有了然的洞見,藉由事上磨練和意上磨煉讓自己處於飽滿無礙的精神狀態裡;在社會層面,人要創造多元化、寬容化的文化氛圍,不要急於對不同的現象進行「排除異己」式攻擊。我們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落入「少數群體」,當你屬於「主流」時,不能理解「非主流」,那麼當有一天你也在某個問題上變成了「非主流」,也會遭受到來自「主流」的責難,品嘗孤立無援的絕境滋味。人應該抱持著「和而不同」的態度,以同理心去考察問題現象背後的根源,嘗試站在不同的角度體會人的感受,如此才會使社會的「瘋癲率」儘量降低。
編輯 | 朱浩
相關閱讀
【現場演講】精神問題一定是腦部病變導致的嗎?陳復教授帶您揭開心理治療的人文視角
【心理專欄】從自身經驗來談精神問題的人文視角⊙邵明
【心理專欄】認識瘋癲就是認識我們自己⊙張辰
作者 | 劉莞
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博士,臺灣宜蘭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海峽兩岸生命教育研究院院長,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客座講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主要研究領域:元明清文學,心學與心理學,華人本土社會科學。
常年研究關注的重點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結合,因此,推動並參與了首批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的開展,希冀將傳統文化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發揮出療愈人心的功能。多年來並持續在兩岸的書院、高校、廣播電臺等平臺進行生命教育系列演講。
閱讀原文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