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看重卫青的才华,让他从一名公主府的家奴成为位极人臣的大将军,君臣二人相辅相成,几十年不离不弃,这份信任和忠诚令人钦佩。
卫青后来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夫妻二人病逝后陪葬于茂陵。
汉武帝为纪念卫青的赫赫战功,赐谥号“烈”,还特意命人将他的陵墓修成庐山的形状,寓意着他的丰功伟绩千古不朽。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骁勇善战,精于骑射,自幼在汉武帝身边长大,深得武帝的喜爱。
霍去病曾在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奇功,年纪轻轻被封为“冠军侯”,还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悲痛不已,下令将其陵墓设置在距离茂陵最近的地方,并修建成祁连山的形状,陵前立马踏匈奴的石刻,纪念其征讨匈奴的功绩。
茂陵的陪葬墓除了卫霍,还有汉武帝临终前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的陵墓,这四人分别是霍光、公孙弘、金日磾、上官桀。
霍光是西汉权臣,辅佐过三朝皇帝,病逝后葬于茂陵的东侧,汉宣帝亲自为他发丧,葬礼非常宏大,堪比皇帝。
讽刺的是,霍光死后不久,汉宣帝便着手清算霍家,霍氏家族就此衰亡。
金日磾是四大辅臣中唯一的匈奴人,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晚年却将朝政大事托付给一个匈奴人,他的操作颇有深意。
公孙弘是西汉大儒,自幼家贫,苦学成才,60岁才入朝为官,官至丞相。
金日磾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子,随部落投靠大汉,为人忠诚,富有谋略,感念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勤勤恳恳辅佐幼帝,后来因过度劳累病逝。
和金日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官桀,上官桀曾勾结燕王刘旦企图谋反,最后失败全族被诛。
在任何朝代谋逆都是大罪,上官桀作为罪臣,为什么还能陪葬茂陵?
这一切得益于汉朝陪葬“功过分离”的传统,上官桀前期功勋卓越,就连皇帝都没有全盘否定他的全部功绩,陪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除了股肱大臣陪葬,西汉还施行“帝后同茔”的合葬制度,皇后和皇帝会合葬在一个陵区,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帝后皆是如此,但到汉武帝这里却出了例外。
和汉武帝合葬的原本该是皇后卫子夫,但卫子夫晚年和汉武帝闹掰,公然协助太子刘据造反,因此被取消合葬资格,最后和武帝葬在一起的是宠妃李夫人。
卫子夫原本是除汉武帝外,最应该葬在茂陵的人,可惜造化弄人,最后被葬在他处,不过如果让她重新选择是保后位还是助儿子,她一定还会选择后者。
天下豪杰守卫
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死后最怕的就是陵墓被盗,尸身不得安宁。
为此,古代很多达官贵人都会安排守墓人,日夜守卫陵墓,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掌权者,守墓规格也最高,不单是安排一批人看守,而是设置庞大的陵邑。
“邑”是城,“陵邑”就是拱卫帝陵的城邑,这是秦汉时期常见的陵墓防护制度。
除了守卫帝陵,负责帝陵日常的维护和管理,陵邑还担负着保卫都城的责任。
西汉的帝陵像一条保护带分散在都城长安的周围,陵邑类似于都城的副城。
而西汉的陵邑非常庞大,每个陵邑可容纳10万到20万人,这些驻守陵邑的人从哪里来?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各地的豪强贵族,另一类则是各地的灾民。
史料记载,公元前138年,关东地区发生大洪灾,灾民遍地,汉武帝将这些人迁移到茂陵邑,既能解决陵邑管理的问题,也能解决灾民的安置问题,一举两得。
对于灾民来说,迁移到茂陵不但解决了生存危机,每人还能获得两顷土地,是件天大的喜事,但对于地方豪强来说,离开故土强制搬迁则是天大的祸事。
地方豪强衣食无忧,灾荒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小,但迁移到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意味着他们要放弃原住地积累的人脉和财富,一切从头开始,时刻接受皇帝的监督。
因此,很多豪强会想方设法躲避迁移,《史记》游侠列传记录了一篇郭解拒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皇帝对豪强迁居陵邑的强硬态度。
郭解是关东游侠,为人仗义,公元前127年接到迁居茂陵的命令,奇怪的是郭解家贫,原本不符合迁居条件,连地方官员也搞不明白他为何也在迁移名单里。
郭解安土重迁, 求到卫青府上,卫青同意帮忙,谁料结果弄巧成拙,非但没让汉武帝撤销命令,反而引起武帝对郭解的关注,强令他必须迁移。
事后不久,御史大夫公孙弘举报郭解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汉武帝借故将郭解满门抄斩,并利用这件事敲打那些不安分的地方豪强,让他们都乖乖地迁到陵邑。
在修造茂陵的53年里,汉武帝曾三次下令迁移新人口到茂陵邑,总人数高达27万人,也成为西汉人口最多的陵邑。
地方豪强在陵邑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庞大的家族。
在众多西汉陵邑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等五大陵邑最为繁盛,被统称为“五陵原”,后世也常用“五陵”来代称世家大族。
盗墓事件频发
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陵墓被盗,谁知他去世不过四年,茂陵就发生了严重的盗墓事件。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3年,扶风集市上忽然出现两件奇物,有见多识广的人一眼认出那是汉武帝的陪葬品,来自西域康居国,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朝廷得知此事,立即暗中收回奇物,并增加茂陵守卫,防止再有此类事件发生。
汉武帝文治武功,陪葬品极其丰厚,搜集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单是放置陪葬品的陪葬坑就多达150个。
除了奇珍异宝,陪葬品中还有数不尽的珍贵藏书,其中很多都是孤本,这些书籍对研究西汉历史有很高的价值,可惜在漫长的岁月中也遗失了很多。
距离第一次被盗又过了十几年,市面上再次出现茂陵的陪葬品,朝廷派官员前去勘验,确定东西确实出自茂陵,立即安排工匠对茂陵进行加固。
工匠进入茂陵后大惊失色,原来茂陵表面看起来完好,内里早已经被盗墓贼严重破坏,各种器具散落一地,很多陪葬坑里的珍贵物品被洗劫一空。
在之后的岁月中,盗墓贼前仆后继地奔赴茂陵盗取财宝,在众多盗墓事件中最严重的当数赤眉军和黄巢起义军的掠夺。
赤眉军占领长安后,大肆破坏西汉帝陵,将其中的陪葬品尽数搬走,在众多帝陵中,茂陵的财宝最多,遭到的破坏也更严重。
时间很快来到唐朝,黄巢起义军进入关中,将目光锁包括茂陵在内的西汉帝陵,带领军队大肆掠夺,也是在那时,茂陵财宝大量流落民间。
古人喜欢在陵墓里放置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希望死后能继续享受富贵生活,然而此举也招来一波又一波的盗墓贼,身后的安宁与富贵终究难以实现。
古代皇帝都希望能名垂千古,他们将陵墓建造得格外宏大,想要利用这一庞大的工程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然而,即便是皇帝也无法掌控万事万物,强大如汉武帝,也没能躲开盗墓贼的打扰。
如今,汉武帝的时代早已远去,唯有茂陵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五陵塬上,无声地诉说着千古一帝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