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鎧甲起兵,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隨着依附人數日增,建立了鼎鼎大名的八旗制度。
八旗為滿清定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么在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種“顏色”里面,哪一旗地位最高呢?
▲八旗鎧甲
八旗就像是一所學校的八個班,看哪個班的地位最高,要看管他的班主任是誰。
最初,努爾哈赤本人直管兩黃旗,其他六旗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兄弟擔任旗主。
所以,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兩黃旗。
至於兩黃旗之間,最初地位相仿,並沒有高下之分。
不過,明顯正黃旗的實力更強,因為它有45個牛錄,而鑲黃旗僅有20個牛錄。
後來,隨着努爾哈赤年齡漸大,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他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他當時非常中意多爾袞。
不過,當時旗權要強於皇權(汗權),大事均需要由各旗旗主、王公貴族等人一起商量着來。
皇位(汗位)繼承也是一樣,努爾哈赤不能直接指定繼承人。
▲多爾袞畫像
所以,為了提高多爾袞的勝算,努爾哈赤將自己管理的正黃旗45個牛錄一分為三,平均分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每人15個牛錄。
努爾哈赤自己只統領鑲黃旗,並將其打造為親軍。
作為大汗唯一直屬的鑲黃旗,地位迅速提高,排在各旗之首。
▲皇太極畫像
不過,努爾哈赤去世後,繼承皇位的是掌控兩白旗的皇太極。
上台沒多久,皇太極為了讓自己的地位名正言順,將自己控制的兩白旗,與多爾袞三兄弟控制的兩黃旗對調了顏色:鑲白對調鑲黃、正白對調正黃。
人馬完全沒動,只是顏色互換。
但是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的兩白旗成為兩黃旗,變成最尊貴的兩旗。
此時,皇太極直接控制正黃旗,兒子豪格直接控制鑲黃旗。正黃旗的地位要高於鑲黃旗。
皇太極後來又利用權力,狠狠摩擦了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將其分成一大一小兩部分。
小的部分給了兒子豪格,與豪格控制的鑲黃旗一起,變了顏色,組成新的正藍旗。
大的部分,則與皇太極控制的正黃旗混編,成為新的鑲黃旗與正黃旗。
鑲黃旗又一次回到皇帝手中,成為最尊貴的一旗。
但皇太極後來駕崩得很突然,多爾袞與豪格的皇位之爭就此打響。
兩黃旗堅定地站在了豪格的身後,因為如果讓多爾袞當皇帝,那么兩黃旗的崇高地位又沒了。
後來,經過博弈,福臨登基為帝,即後來的順治。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成為輔政王。
而兩黃旗看到順治繼位,他也是皇太極的兒子,兩黃旗的地位不受影響,因此也同意了這個方案。
在多爾袞攝政期間,最尊貴的當然還是鑲黃旗,不過多爾袞的正白旗地位也突飛猛進。
如果多爾袞攝政時間足夠長的話,很可能日後正白旗成為頭旗。
不過,多爾袞沒支持到那一天,他去世後,順治帝親政,接手了正白旗。此時,皇帝直接控制了兩黃旗與正白旗,並成為以後的定式,被稱為“上三旗”,其他五旗被稱為“下五旗”。地位最高的,還是鑲黃旗,一直沿續到清朝滅亡。
▲順治畫像
晚清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後,就利用權力,把家人從地位最低的鑲藍旗,抬到了鑲黃旗,可見鑲黃旗的地位之高。
以上。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