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常见误区是,有些人术后觉得恢复得不错,走路不累、吃饭也香了,就开始逐渐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
尤其是肉类,一口气能吃三块红烧肉就觉得自己“恢复神速”。
但搭桥不等于换了个新心脏,原来堵的血管旁边绕了条新路,可那条老路依然在那里,并没有消失。
一旦胆固醇控制不好,那条新开的路也很快就会出问题。
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跟踪了432名术后病人,结果显示,在术后两年内复发心绞痛的患者,有72%在饮食方面存在高胆固醇摄入问题。
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都认为自己已经“没事了”。
很多人不知道,搭桥手术成功率虽然高,但长期存活率其实并不乐观。如果术后生活方式没变,10年内再次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达50%。
有人说那是因为年纪大了,其实不完全是。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一项横向研究发现,术后心脏病复发率和患者术后90天的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而年龄因素权重只排在第四。
换句话说,是生活方式决定了这场手术“值不值”。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诸多患者在术后,反倒较术前更为不在意了。
他们以为把危险已经排除了。有位老大爷在术后第二个月开始重新抽烟,他说医生只让他“暂时”不要抽。
三个月后他复发住院,还对医生说:“我以为搭了桥,烟就没关系了。”
这类误解,在一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发起的术后随访调查中也体现得很明显——超过48%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内没有遵医嘱管理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食、情绪和运动。
术后恢复期里最隐蔽、但最致命的问题,其实是心理状态。
有些人开始变得过于焦虑,一点心悸就觉得是复发;也有人反过来,完全放松,觉得自己“挺过来了”,没再把心脏当回事。
这种心理波动,本身就是复发的催化剂。
北京安贞医院的团队曾追踪过一批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发现术后六个月内心理状态波动大的患者,其炎症水平(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情绪平稳者,而炎症指标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术后开始热衷于剧烈运动,尤其是中年男性,他们觉得健身房可以加快恢复。
但心脏的修复和肌肉不同,它不靠“锻炼”来增长功能。搭桥手术后的恢复,更像是精密仪器调试,每一个参数都需要平稳过渡。
贸然增加运动负荷,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容易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的反复拉扯,导致微血管损伤加剧。
2021年《柳叶刀-心血管》的一项研究指出,CABG术后180天内参与高强度运动的男性患者,其心律不齐发生率比低强度组高出38%。
这些人并非体质差,而是对自己心脏的状态过于自信。
还有个不常被注意的问题,是术后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节奏变化。
有些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后回归职场,开始重新参与复杂的商务活动,日程密度甚至比术前还高。
他们认为“自己行了”,可实际上,术后的身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正常”,但内部的代谢系统依旧在重建期。
过度应酬、长时间熬夜、情绪波动大,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有项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用24小时心率变异性监测发现,CABG术后恢复期内的压力峰值与心律异常有明确相关性。
而这类人群往往自己没感觉,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脏功能已明显下降。
很多医生提到,其实术后最应该避免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恢复”。
这听起来有点难听,但在真实的随访中,这类人反而是复发率最高的一群。因为他们对身体的变化失去敬畏,不再保持谨慎。
而真正恢复得好的患者,不是那些能跑能跳的,而是那些能把自己当作一个“易碎品”来对待的——不是懦弱,是清醒。
再往深一点说,还有一类术后行为,很少有人关注,却在悄悄削弱心脏的长期稳定性。
那就是术后对睡眠节律的破坏。
很多患者在手术后长期服药,夜间频繁醒来或入睡困难,但他们不把这当回事。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团队在一项长期研究中发现,睡眠质量差的CABG术后患者,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频率高出对照组42%,这意味着他们的心脏长期处于“过度唤醒”状态。
这种状态下,即使安静坐着,心脏也像在跑步机上。更麻烦的是,这种睡眠障碍往往是慢性的,半年、一年都难以自愈,但却几乎没有人去看专门的睡眠科。
那种“熬一熬就过去了”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危险。如果心脏是一台机器,睡眠就是它每天的保养时段。
没有保养,机器就算表面光亮,也撑不了多久。术后恢复里最重要的变量,不是吃了什么药,而是身体有没有真正“放松”下来。
有多少人夜里翻来覆去,白天还说“我没事”,他们以为能忍得住,但心脏感受不到这些意志力,只会持续累积损伤,直到有一天突然失控。
再拉回来问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做了大手术,还是控制不住地去犯错?
这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错位。
他们觉得手术是个终点,但真正懂身体的人知道,手术只是一个岔路口。它提供了一个可能,但没有任何保证。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术后恢复,为什么不能交给病人自己?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李祯.延续性护理联合森田疗法对心脏搭桥的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