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狄仁杰真相》
作者:于赓哲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第五讲 身陷囹圄
前面说过,狄仁杰于天授二年(691)九月出任宰相,结果次年一月,他就被捕入狱了,前后不到半年时间。他的第一次任相竟然是如此短暂。批准逮捕的正是武则天,武则天为何对她心目中这个能臣下手了呢?这事情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阶段:城门失火
狄仁杰下狱原因就在于遭到了酷吏的陷害,而酷吏政治正是武则天刻意营造的,她需要以此清除异己,为自己的登基和政权稳固打下基础。老实说,狄仁杰一开始并不是酷吏政治的主要目标,但是他遭到了牵累,被一起投入监狱。也正是狄仁杰的机智和运气,最后使得一干人等幸免于难。
酷吏政治是从徐敬业叛乱之后开始的。对于武则天而言,徐敬业叛乱让她极度震惊,因为徐敬业是李勣的孙子,李勣又是自己的恩人。前面说过,当年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批老臣死活不答应,武则天甚至和高宗一起去长孙无忌府上拜谒,低三下四求人家,人家都不答应。最后还是李勣那句“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救了她,这句话拨云见日,一下子让高宗有了主心骨,终于下定决心立武则天为后,立后的典礼还是李勣主持的。可以说,没有李勣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她自认为对待李勣一家也不薄,怎么李勣的孙子就叛乱了呢?李勣的孙子都能谋反,还有多少人暗地里想谋反呢?怎么查出这些人呢?于是武则天决定建立告密制度,鼓励检举所谓谋反者。
为此武则天设立了一个匦检制度。什么叫匦检呢?就是设立一个大铜匦,用途就跟现在好多单位墙上挂着的意见箱差不多,不过武则天这个匦要比那些意见箱大多了,气派多了。放在地面上,铜做的,亮晶晶的,四面都开小口子(也有说是做了四个匦),涂有不同的颜色。青色的曰“延恩”,在东面,有关经济、农业生产的建议书可以投放进去;红色的曰“招谏”,在南面,议论时政得失的意见书可以投进去;白色的曰“申冤”,在西面,有上访诉冤的可以投放进去;黑色的曰“通玄”,在北面,有告发天文异象或者谋反阴谋者的可以投书其中。告密的人把状纸投入到小口子中,专门设置的官员负责管理铜匦,每天检查一遍。别人无权打开铜匦。
虽然看起来匦检不仅仅是为了告密而设,还有言政议政的职责,但是实际上它就是个告密箱,来的人都是为了举报所谓阴谋,因为武则天奖励举报密谋者。我估计另外三面可能都生了锈,只有那个“通玄”口磨得锃光瓦亮。
说来可笑,发明这个玩意的人叫鱼保宗,此人历来善于发明创造,搁到今天说不定可以发明个什么高科技IT产品,再在自己车库里成立个公司,用个咬过一口的茄子土豆什么的做商标……他给武则天发明了铜匦这个东西,意图是讨好武则天。但是没过多久,就有人在匦中投书,检举鱼保宗曾经帮助过徐敬业,为徐敬业制作过“刀车”,估计可能是镶有大刀片的一种战车,结果武则天根据举报把他给杀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
武则天奉行的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政策,凡是被告密者举报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往往被下狱甚至处死。中国原有的传统是不准许家奴告主人,至少也不鼓励下级告上级,但是到这个时候规矩全变了。武则天规定,有告密的人,只要说一句“我去京城告密”,地方官就得好吃好喝招待着,然后通过驿站送人家入京,路上还不许打听“您去京城告谁呀”。告密有功的,当场就有奖赏。诬告的,也言者无罪。这就是挑动群众啊,结果四面八方来告状的络绎不绝。
被告发的人多了,就需要有人来处理案子,什么人呢?酷吏。酷吏不是酷在造型上,而是手段残酷。他们多半在执法机关任官,狄仁杰也是从执法机关出来的,可是此时的执法机关,已经不是狄仁杰他们那个时代的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吃人的工具,所以那里面当权的人,与狄仁杰他们也截然不同,都是一些出身寒微但是性格残忍的家伙。这些人多数文化水平不高,脑子也不见得灵光,但就是狠毒,武则天此时就需要这些人。根据推翻武则天之后唐中宗发布的敕令,被认定为酷吏的人有20多个。这些人把朝廷搞得风声鹤唳,大臣们当官简直跟在看守所里等候判决一样难受,每天出门上朝前先跟家人诀别:“今儿个不见得能回来了啊,孩他娘你还年轻,找个好人家嫁了吧。”那您说干脆别当官了吧,那也不行啊,已经当官了,这阵子不当了,你是什么意思?你对太后是什么态度?更是死罪了。
在这种高压气氛下,狄仁杰这种正直的人很难独善其身。他被酷吏中最残酷、最狠毒的来俊臣盯上了。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