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行政区划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的明朝最大疆域,包括羁縻地东北地区(包括外东北)、新疆哈密、青藏地区和短暂统治的安南地。

哈佛大学出版的地图对明朝永乐年间疆域的描绘

洪武初年,全国广设军事卫所,并设立都卫统领一方卫所,直至洪武八年(1375年)将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管理辖下诸卫所的军政,上受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节制。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改立承宣布政使司,俗称布政司或藩司,管理地方民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另外还有负责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按察司或臬司,听命于刑部,管理司法监察。

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三司,终明一代始终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关,前后设立过十四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北平(永乐以后废除,改为北直隶[注 1])。再加上以应天府为核心的直隶地方(永乐以后改称南直隶[注 2]),共计十五个一级行政区,俗称“两京十三省”。

永乐四年(1406年)明军推翻越南胡朝,在其故地设立交趾三司,但越南军民从未停止反抗,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在蓝山起义中大败而逃,越南后黎朝建立,交趾三司就此废除。

明朝的民政区划主要有布政司、府、州、县等种类。其中州的层级不定,分为与府平级的直隶州和府下辖的散州两类,但都可以辖县,因此县的层级也不定,“布政司—府—县”和“布政司—府—州—县”两种结构兼有。然而,不仅辖州的府可以有不属于任何州的直辖县(如顺天府发展自蓟县的大兴县),辖县的州亦可以有不属于任何县的直辖地区,如顺天府蓟州原属渔阳县的州城一带。即总体结构“(布政司)—(府)—(州)—(县)”中州和县不得同时缺失(府不得作为基层行政区划),而当州缺失时府不得缺失(县不得作为不考虑布政司的顶层行政区划)。

洪武九年以前,沿旧例将京师应天府周边,囊括江东、浙西、淮南、淮北的广大地域,交由中书省直辖。废中书省后则改由六部直隶,永乐十九年以后将原北平布政司下辖府州也改由六部直隶。

各直隶府州在六部不设独立司局管理,而是分派给与十三省对接的司局兼管。以刑部为例,广东司除了对接广东各府州,还兼管应天府和延庆州。

布政司和按察司都有权派遣副使巡查境内府州,布政司派遣者常称分守某某道、按察司派遣者常称分巡某某道,另有兵备道、提学道、清军道、粮储道等各种名义,皆无定制,所以一般不视为行政区划。

明朝的军政区划主要有都司、卫、所等种类。终明一代都司级机构共有23个,除了13个与布政司配套的都司,还有3个独立都司(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辽东都司)、5个行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行都司、湖广行都司、福建行都司、山西行都司)、2个留守司(中都留守司、兴都留守司)。都司之下有卫、千户所、百户所等,大多拥有独立的堡垒城寨,并驻扎军户,以屯田、戍边为业。卫所分布集中在北方边疆、东部海疆、西南苗疆三大区域。

另外还有一些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如东北方的奴儿干都司、西南方的乌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国际上对明朝是否实际统治了西藏存在较大的争议,请参详明朝与吐蕃关系史)、西北方不设都司的关西八卫(哈密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卫、罕东左卫)等。

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蚂蚁药多久起作用
一招解决!Android手机白屏故障,轻松恢复流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