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大理州洱海管理局牵头,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承担的洱海鱼类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监测人员根据洱海鱼类现有种类概况,并结合各种鱼类个体大小及其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采用多网目复合刺网等网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敞水区和沿岸带,开展洱海鱼类群落结构等相关调查。

洱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与洱海鱼类群落结构息息相关

据调查数据显示

2023年洱海采集到鱼类23种

今年开展工作以来

截至目前

共采集到洱海鱼类16种

杞麓鲤、春鲤、鲢、鳙、鲫

兴凯鱊、中华鳑鮍、泥鳅

䱗、子陵栉鰕虎鱼、波氏栉鰕虎鱼、小黄黝鱼

黄颡鱼、西太公鱼、太湖新银鱼、麦穗鱼

一起来认识一下

看看它们都长什么样!

杞麓鲤

鲤科Cyprinidae

鲤属Cyprinus

形态特征:体侧扁而背部隆起,头部较长,吻尖且长,口呈马蹄形,上颌略凸。两对须,上颌须短于口角须。背鳍外缘内凹,基部与头长相当;臀鳍外缘稍内凹;胸鳍末端圆,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背鳍和臀鳍最后1根硬刺后缘均带锯齿。体色以草绿色为主,侧部带淡草绿色和青灰色,腹部微黄。各鳍则为黄绿色带青灰色,尾鳍后缘显灰黑色。

▲杞麓鲤下咽齿

生境:杞麓鲤为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在湖泊中,它们通常在5、6月产卵,个体较大,可达4kg。它们是产地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杞麓鲤分布于云南的杞麓湖、抚仙湖、星云湖、异龙湖、滇池、洱海、茈碧湖等。

春鲤

鲤科Cyprinidae

鲤属Cyprinus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头较窄,吻尖而长,口端位,斜裂,吻须不发达或退化。眼较大。背、臀鳍后缘均具有细齿的硬刺。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上部的鳞片上有着明显的黑斑。背鳍与偶鳍浅黄略带红色,尾鳍浅红色。春鲤为中型鱼类,常见体长150—350mm,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及食用鱼类。

生境:栖息于湖中敞水区。食性杂,主要摄食底栖寡毛类动物,也食昆虫、螺蛳、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等。产卵期在3—5月,较集中于4月,因产卵较早,故有春鱼之称。卵产于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上。

分布:分布于云南洱海,省级保护动物,濒危,土著特有。

鲤科Cyprinidae

鲢属 Hypophthalmichthys

形态特征:鲢鱼是一种侧扁且稍高的鱼类,腹部扁平且腹棱完全。头部的尺寸比鳙鱼小,口宽大且位置稍向上倾斜。鼻孔位置非常高,位于眼前缘上方,眼睛较小。下咽齿宽大且扁平,呈钩状。鳞片较小,侧线完全,前段弯向腹侧,后延至尾柄中轴。背鳍基部短小,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较长但不达或延伸至腹鳍基部,腹鳍较短。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

生境:鲢鱼为中上层鱼类,春夏秋三季大部分时间都在水域中上层觅食,而冬季则会潜入深水区进行越冬,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分布:鲢鱼在中国分布极广,南自海南岛、元江、珠江,北至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东部地区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

鲤科Cyprinidae

鳙属Aristichthys

形态特征:鳙鱼具有侧扁且较高的身体,头部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无须。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背鳍基部短,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生境:鳙鱼为中上层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

分布:鳙鱼在中国分布极广,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东部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但在黄河以北各水体的数量较少。

鲤科Cyprinidae

鲫属Carassius

形态特征:体较高,稍侧扁,腹部圆,尾柄宽短。头部稍小。吻短,口小,端位。下唇较上唇为厚,无须。眼较小,位于头侧上方,覆盖有大型鳞片。侧线平直,位于体侧中央。背鳍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略前。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亦为带锯齿的粗壮硬刺,鳍条末端几达尾鳍基部。胸鳍末端可达到腹鳍起点。腹鳍不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鳍浅分叉,上下叶端钝圆或略尖。体背部灰黑色,体侧银灰色或带黄绿色,腹部白色,鳍均为灰色。

生境:常见于湖泊、水库等水体中,择食而居,喜欢集中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中。

分布:分布于全国各水系,但青藏高原地区除外。

兴凯鱊

鲤科Cyprinidae

鱊属Acheilognathus

形态特征:体形高而侧扁,外形略呈长圆形,头部较小,吻短而钝,口小,端位,口裂呈弧形。没有触须,眼大,眼径小于眼间距。鼻孔在眼上方,鳃耙稍长,排列较稀疏。下咽齿侧扁,基部较窄。背鳍基部较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胸鳍较长,末端圆钝,后伸不达腹鳍基部。臀鳍基较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尾鳍分叉深,上下叶相等。肛门在腹鳍和臀鳍中点。鳞大,腹鳍基部有一片长形的腋鳞,约呈三角形。侧线完全且较平直,仅在臀鳍中部上方稍向下弯曲。

生境:通常生活在江河、沟渠和池塘的缓流及静水浅水处,主要摄食硅藻、蓝藻和丝状藻类等浮游生物。

分布: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韩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

中华鳑鮍

鲤科Cyprinidae

鳑鮍属Rhodeus

形态特征:体形极侧扁,呈椭圆形,背缘和腹缘明显隆起,且腹部无棱。吻部短而钝,眼睛之间的距离大于眼睛的直径。口小,端位。口角无须,口裂短,后端延伸至鼻孔的垂直下方。背鳍的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仅末端柔软。臀鳍起点约与背鳍基的中点相对。胸鳍伸达或接近腹鳍起点,外缘弧形。腹鳍则更进一步,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呈叉形,鳞大,侧线不完全,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基的中点。

生境: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沼泽中的浅水区域,尤其是水草茂盛的地方。它们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有机碎屑、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

分布: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

泥鳅

鳅科 Cobitidae

泥鳅属 Misgurnus

形态特征:体延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头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腹视不可见。口下位,呈马蹄形。身体被细鳞,侧线不完全,其长不超过胸鳍。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垂直上方之前,距吻端大于距尾鳍基。尾鳍圆形或略尖。尾柄上下缘均具有明显的皮褶棱,末端与尾鳍相连。身体颜色因生活在不同水体而有差异,一般是背部色深,腹部白色或浅黄色。背鳍和尾鳍具不规则的斑点。

生境:本鱼种为底栖鱼类,常见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它们通常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

子陵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 Gobiidae

栉鰕虎鱼属Ctenogobius

形态特征:体形较长,前身近圆筒形,后身侧扁。头大略平扁。口端位。上、下颌前部有多行小齿,无犬齿。舌发达,游离,前端近圆形。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近吻端,后鼻孔为圆形小孔。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1个背鳍全为鳍棘,左、右腹鳍在腹部中央愈合成长圆形吸盘;尾鳍圆形。体背淡黄色。头部有不规则的虫状纹,颊部有4~6条斜向前下方的暗色条纹。体侧有不规则暗色斑块6-7块。胸鳍上方有1块黑斑;背鳍和尾鳍有由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

生境: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及池塘的沿岸浅滩。主要摄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环节动物、浮游动物及藻类等,并有同类残食现象。

分布:分布于除西北地区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湾均有分布,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波氏栉鰕虎鱼

鰕虎鱼科Gobiidae

栉鰕虎鱼属Ctenogobius

形态特征:身体细长成圆筒状。胸鳍后的身体侧扁。头较长且扁平。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后伸达眼前缘的下方。舌端游离,圆形。吻较长而钝。唇肥厚,上唇较下唇宽。每侧鼻孔2个,相距较远,前鼻孔成管状,位于上唇沟之后侧,后鼻孔位于眼前缘的前上方。

第一背鳍短小,第二鳍条长大凸出成弧形。胸鳍大呈扇形。腹鳍胸位,吸盘后缘呈锯齿状。臀鳍宽大呈缘弧形。尾鳍宽大呈圆形。头、颊、胸部和背鳍前无鳞;体侧被栉鳞。腹部为圆鳞。身体为黑褐色,腹部黄白色。头部褐色,第一背鳍灰黑褐色,外缘白色,第二背鳍灰黑褐色,其上有数列深褐色小斑点,胸鳍灰色,腹鳍灰褐色,边缘为灰白色。尾鳍褐色,有8—9列黑色斑纹。

生境:波氏栉鰕虎鱼是底栖小型鱼类,常栖息在砂石底的山溪流水,也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生活。

分布:为中国特有品种,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

小黄黝鱼

塘鳢科 Eleotridae

黄黝属Hypseleotris

形态特征:体形侧扁,背、腹缘呈浅弧形,腹部圆。吻短而钝。前、后鼻孔分开,前鼻孔近吻端,后鼻孔位于眼前方。眼较大,眼径约等于吻长。口上位,舌前端圆形,游离,不具齿。无须。背鳍2个。左右腹鳍接近,但不愈合成吸盘。胸鳍尖长。尾鳍圆形。头部前鳃盖骨前部、胸部和胸鳍基部被圆鳞。吻部和眼间隔无鳞。身体其余部分被栉鳞。无侧线。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生活时体色为浅黄色,体侧具青黑色横带10余条,一般成对排列。背鳍、尾鳍均具数列小黑点组成的波纹,臀鳍基桔红色。

生境:通常栖息于水体底层,一般生活于静止的沟渠中,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

分布:原仅产于南盘江及其支流。50年代后期以来随家鱼苗带入全省各地,逐渐定居繁衍,在某些湖泊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

黄颡鱼

鲿科 Bagridae

黄颡鱼属Pelteobagrus

形态特征:体长而后躯侧扁。头略平扁,楔形。吻钝圆。眼中等大,居头之前半部。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口大,下位,呈弧形。上下颌具齿带,齿绒毛状。有4对须,鼻须长达眼后缘;颌须最长,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较长,超过鳃孔。背鳍短,硬刺强,后缘有明显的锯齿。臀鳍中等长。胸鳍刺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锯齿粗壮而少。腹鳍短,达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鳝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间。尾鳍叉形。

生境: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为杂食性,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分布: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西太公鱼

胡瓜鱼科 Osmeridae

公鱼属Hypomesus

形态特征:体形修长且侧扁,最大体高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背鳍与腹鳍相对,位于体之中点。背鳍与尾鳍之间有一脂鳍。臀鳍基较长,其边缘平或稍内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尾鳍深叉状。吻尖,无须。口前上位,口裂后缘伸达眼睛瞳孔之前。下颌稍长于上颌。眼较大,位于体轴中上方。鼻孔位于眼前上方。头侧各有一较大鳃孔。上颌骨、前颌骨、犁骨、腭骨、中筛骨、齿骨和舌骨均有细齿。体被薄而呈椭圆形的圆鳞。侧线不完全。成鱼体色背部淡褐色或橄榄绿色,体侧中线有一条银色条带,腹部银白,各鳍白色。背部鳞片边缘具灰黑色斑点。

生境:西太公鱼是一种集群、避光、喜低温的鱼类。栖息于水库的公鱼,周年栖息活动有明显的产卵洄游。

分布:原分布于日本北海道,后来移至我国鸭绿江、图们江等,现由于引种或入侵已经存在于我国大部分湖泊。

太湖新银鱼

银鱼科Salangidae

新银鱼属Neosalanx

形态特征:体形细长且侧扁。头长略大于体高,纵扁。吻短,稍大于眼径。眼较大,侧位。眼间隔宽且微隆。口次上位,下颌较上颌突出。上、下颌各具齿1行。上、下唇均薄。背鳍无硬刺。雄鱼的臀鳍条较雌鱼的稍长大。胸鳍短具发达。腹鳍起点距吻端近于距尾鳍基。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尾鳍分叉,下叶略长,末端尖。鱼体表裸露无鳞,仅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具一列鳞。

生境:通常生活于湖泊内,浮游在水的中、下层,以浮游动物为主食。

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中。

麦穗鱼

鲤科Cyprinidae

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

形态特征:体形长且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口小,下颌较上颌为长,口裂甚短,几呈垂直。唇薄。唇后沟中断。无须。眼较大,位置较前。体被圆鳞且鳞较大。侧线平直,完全。胸、腹鳍短小,起点相对或背鳍略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短,无硬刺,呈弧形。尾鳍宽阔,分叉浅,上下叶等长,末端圆。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银灰微带黑色,腹部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纹。

▲麦穗鱼的珠星(繁殖期雄性特征)

生境:通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稚鱼以轮虫等为食,体长约25毫米时即改食枝角类摇蚊幼虫及孑孓等。耐寒,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

分布:为平地河川、湖泊及沟渠中常见的小型鱼类。

鲤科Cyprinidae 鲌亚科Cultrinae

䱗属Hemiculter

形态特征:体形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呈弧形。头部略尖且扁,与背面平直。口端位。眼间宽而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鳞片中大且薄,易脱落。侧线完全,自头后向下倾斜至胸鳍后部弯折成与腹部平行,行于体之下半部,在臀鳍基部末端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背鳍位于腹鳍之后。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外缘凹入。胸鳍尖形,末端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分叉,末端尖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背部呈青灰色,腹侧银色,尾鳍边缘灰黑。

生境:通常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季喜欢群集于沿岸,行动迅速。主要摄食藻类、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

分布:在我国分布极广,自南至北诸河流及湖泊均有,也分布于越南、朝鲜、俄罗斯。

下一步,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将持续做好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动态调查工作,对洱海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以获取鱼类种群数量、种类、分布以及动态变化等信息。

同时,还将适时开展洱海鱼类生态调控,以此来调整和优化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将紧紧围绕共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洱海特有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确保洱海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智慧洱海”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玲苏巧

责编:邢雅丽

终审:苏建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面板价格跳水后反弹,电视厂商掀起新一轮涨价,线上线下都不放过
360水冷哪个牌子好(360水冷哪个牌子好一点)